据考证:上董寨村始建于汉代,董卓在现上董寨村北的卧龙岗修筑军事工事——“董卓垒”,由此便命名为董寨。在明清时期,是平定的货物运往河北的主要通道,因而也被称之为“晋门锁钥”。村落历史悠久,依托岩崖古道发展起来的商道文化,展示了完整、真实的历史遗存。
古宅、古庙、古碑、古树、古道一起构成了沧桑的上董寨村。现存代表性建筑主要有王家大院、上寿圣寺、下寿圣寺、关圣祠、龙王庙、菩萨庙、全神庙、邵家大院、王家祠堂、西店房、积善堂、骆驼店等。
王家大院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,是典型的山地宅院,始建于清末民初。大院座北朝南,依山傍水,总平面呈“目”字形,由三座单独大院和六座小院组成,用材用料十分考究。王家大院共分上下两层建筑,下层一字排开18眼窑洞,上层三处主院自东向西依次排开。院落大门门洞为石拱券,外墙墙头则砌筑砖瓦花格,大门石匾上刻“依山带水”字样,字体古朴,砖坯整齐,顶上建有规整的箭垛,淳朴厚实。院落整体布局得当、交通流线清晰、主次有序。大院外雄内秀,院外壁立的高墙与院内精美的木雕、砖雕、石雕饰物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
寿圣寺建在村东的寨上,高出寨址近十米,山门朝西北,为二进寺院。正殿也为宋元时期建筑,殿内梁柱所用的木材全为柏木。殿顶脊的两边兽头有日月模型,所有花纹图案的砖料都是先雕刻后烧制而成,特别指出的是,瓦当图案为二龙戏珠。全部的桶瓦宽四寸,长一尺二寸,兽头各有考究。正殿高出寺院1.5米,殿前为廊柱式,有直径二尺的殿柱两根,之上是单檐歇山斗拱式架构,地上由方砖铺就,寺内有颗千年柏树遮盖天地,见证着古寺的兴衰。
上董寨的街巷几经变迁,到清朝末年才稳定形成棋盘式的格局。从东到西主要街道是前街、后街、下街。从南到北主要是河巷、五道巷、石梁巷,再加后来新建的寺坪街,卧龙街,柏树街等共九条街巷。最长的是前街,至今仍保留着由石头铺成的街道,坑坑洼洼点缀着岁月的沧桑。接龙桥据石碑记载,桥为清朝重建。此桥建呈南北走向,横跨青阳河之上,为单孔石拱桥,桥长30米,桥的南面有“接龙桥”三字,两边为石雕护栏,每边护栏有五节,节间用立石两端的石契插入石柱连接。桥护栏的四端各雕有石鼓,使整个桥结构牢固,稳重安全。
在岁月的长河中上董寨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,丰富多彩的木雕、规模宏大的石雕、美观实用的砖雕,都表现出上董寨人的精明与睿智,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民俗手艺有:剪纸、面塑、迓鼓、武术等。村内的武术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,在古代是村民防御入侵,到了近代,是人们强身健体、自娱自乐的重要内容。现在,武术的练习一般在农闲时的腊月与正月时有组织的进行。教练传授村民白鹤亮翅、红脸照镜、白蛇吐性、五子蹬空、三环套月、玉女穿梭、飞掌锁喉、八步赶蝉等基础知识。可以说,这项活动是上董寨规模最大、参加人数最多、老少同台的体育竞技。剪纸是上董寨民间艺术中的瑰宝,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,如窗花、门笺、墙花、灯花等,寓意很广,村民用剪刀描绘自己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,鱼虫鸟兽、花草树木、亭桥风景,以至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,信手剪出新的花样来。每到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,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,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。
|